
我們是龍的傳人,來自龍的國度,是龍的子孫,生活在2500年后的二十一世紀。今天,我們隔著時空、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向您致以最真誠的問候!您好,端午!
您與清明、中秋、春節并稱“中國四大傳統節日”,又與古老的“儒、釋、道”三家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與文明。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之所以從未中斷,都是因為有了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之水滋養,保佑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茁壯成長、生生不息。在受外來文化沖擊、紛繁雜擾的現在,您與眾多中華古文明并肩而立,用厚重的底蘊和強大的氣場為民族文化筑起了一道堅固的城墻,你們用強有力地聲音向全世界吶喊:“我們是不朽的,我們依然堅挺,還會永遠存在!”
那么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來悉數一下過往,看看古老的端午節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和文化吧!

端午節源于古代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的圖騰祭祀,是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、祈福辟邪的節日。戰國時期,愛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這天抱石投江以身殉國,于是后人亦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。
除此之外,五月初五端午節正是毒月中的九毒日之首。因此,人們“掩身,毋躁,止生色”、謹言慎行,并通過一些避邪驅毒的方法來強身健體以至于平安順利地渡過五月。端午節這天,除了有吃粽子、賽龍舟、吃五黃等等習俗,還講究“三宜四不宜”,從節氣、中醫、習俗、風水方面來講,是老祖宗為后人總結的智慧結晶。
“三宜”
1、驅五毒
俗話說:“端午至,五毒出”。在農歷五月,外出時不要招惹毒性較大的五毒蟲,即蛇、蟾蜍、蜘蛛、蝎子、蜈蚣,以免被其叮咬。除此之外,人們還會用彩紙剪成五毒的圖案,貼在窗上,寓意不讓五毒進門。或者用青、白、紅、黑、黃等五種顏色的絲線編織成五彩繩,系在孩子的手臂上,還有給孩子穿上針繡的五毒肚兜等,都可以避免孩子遭受五毒侵害。還有佩戴填充了藿香、吳茱萸、砂仁、冰片、樟腦等中草藥香包的,起到驅蟲辟邪的功能。
2、打掃衛生、整理衣物
端午節,正是陽氣旺、五毒出行的時候,記得要把家里的衛生打掃干凈,不給蚊蟲制造舒適的生存環境。古時,人們還會將雄黃酒灑在墻角、床底等處,起到驅蟲、清潔環境的作用。
3、掛艾草、菖蒲
老話說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?!币虬~中含有豐富的艾葉油,在陽光的照射下,能發出一種奇特的味道,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蟲驅蚊的作用。在端午節這一天,人們要早早地起床,去田間地頭兒割上一把還掛著露水珠艾草,趁太陽還沒有出來的時候掛在門檐、窗戶上。
“四不宜”
1、不宜說“快樂”,只能說“安康”
“舉世混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”滿腹愛國情懷的屈原看著楚國的沒落無力回天,在悲憤和絕望之中在五月初五投身汨羅江。以死明志,其決絕的行為,為國、為民,感天動地。一想起這古老的故事,就能夠牽動起人們悲痛的思緒,還有那些為新中國成立拋頭顱、灑熱血的英烈們,又何嘗不是我們祭奠和追思的對象呢!所以,在這悲壯的日子里,也許只有“安康”,才能夠體現出對先人的尊敬,同時也是對身邊人平安健康的祈愿。
2、不宜辦喜事、喬遷等宴席
農歷五月初五既然被稱之為“毒月”,那么自然人們就會避諱在這樣的日子舉辦慶典。另外,我國古代著名的風水大師楊筠松根據“二十八星宿”順數,推算出了“楊公十三忌”,而五月初五端午節剛好是其中的一忌,是不宜被選來做開張、動工、嫁娶、喬遷之事的。
3、不去江河中游泳
俗話說:“不怕七月的鬼,就怕端午的水”,這其中的“水”指二種水,天上的雨水和地上的江河湖泊海洋之水。首先,端午時節正是北方收麥農忙的時候,如果出現降雨就會導致麥子無法被正常收割。再加上雨后潮濕悶熱不利于小麥的晾曬,從而導致發霉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。其次,過了小滿,河水上漲,也容易導致溺水的事情發生。因此,端午節不宜去河中游泳、洗澡。
4、不宜吃太多的粽子
名醫李時珍曾評價粽子:“糯性粘滯難化,小兒、病人,最宜忌之”。粽子多是用糯米、黏米所制,不易消化,很容易引起腸胃積食,所以吃粽子一定要節制。同時,吃的時候要注意適當搭配些蔬菜、茶、湯、咸蛋等一起食用,這樣才更符合養生之道。
古老的端午節,既飽含了民族文化中的感恩與奉獻之美德,又摻雜著很多有趣的風俗習慣,還與人們的生產生活、家庭幸福、身體健康等息息相關,是多么值得被永久傳承、紀念和珍藏的傳統節日??!我們應該重視自己的節日,不做背離祖宗教誨的事情,不給民族抹黑,不作國賊、不謗國主、不漏國稅、不犯國制,永遠做一個大寫的中國人!